科英布拉:灵魂之城的千年恋曲

科英布拉:灵魂之城的千年恋曲

2023年9月28日 0条评论 60次阅读 0人点赞

科英布拉(Coimbra),这个名字在我的旅行笔记里早已不是陌生的符号。它像一首未完的诗歌,带着葡萄牙中部的温暖与忧郁,静静地等待着我去翻开它的篇章。那是一个秋日的午后,我驱车从波尔图出发,沿着A1高速公路向北,车窗外是连绵的橄榄树与起伏的丘陵,阳光洒在挡风玻璃上,像是为这次旅程铺就了一条金色的引线。蒙德戈河(Mondego River)在科英布拉城边流淌,河水清澈如镜,映照着这座城市千年的历史与故事。那一刻,我忽然想起一句话:“科英布拉是葡萄牙的心脏,不在海边,也不在首都,却藏着这个国家的灵魂。”

隔蒙德戈河看科英布拉

我习惯了在欧洲的古城中寻找历史的回响,也热衷于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生命的呼吸。科英布拉,这个被誉为“葡萄牙的灵魂”之城,既有中世纪大学的厚重底蕴,又有河畔风光的柔情似水。这座城的故事,从罗马时代的Civita Aeminium开始,历经摩尔人的雕琢,最终在1290年因一所大学的降临而获得永恒心跳。

科英布拉大学科学博物馆

科英布拉的第一印象,是一座被书卷气环绕的城市。科英布拉大学(Universidade de Coimbra),这座创立于1290年的学府,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,也是葡萄牙的文化心脏。穿过阿尔梅迪纳拱门,仿佛踏进时光隧道。这座9世纪摩尔人建造的城门,石缝间仍嵌着中世纪学生匆匆踩过的足音。

阿尔梅迪纳拱门

沿着陡峭的阶梯向上攀登,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断层上:左侧是12世纪旧主教座堂(Sé Velha)的罗曼式堡垒轮廓,右侧巴洛克风格的新主教座堂(Sé Nova)尖顶则划向17世纪的天空。大学广场的铁门后,若昂三世的雕像俯视众生。1537年,正是这位君主将大学从里斯本迁至此地,让皇宫变学府。

若昂三世雕像

大学盘踞在城市的制高点上,俯瞰着蒙德戈河,像一个君临天下的王者。初夏时节,校园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青草香和旧书的味道,偶尔能看到穿着传统黑色斗篷(capa e batina)的学生,三三两两地走过,笑声在石墙间回荡。这种斗篷,当地人称之为“traje”,是科英布拉大学学生的标志,也是葡萄牙大学生的象征。

大学入口“铁门”

据说,当年J.K.罗琳在波尔图生活时,正是这些黑色的斗篷给了她创作霍格沃茨魔法袍的灵感。我不禁莞尔,觉得科英布拉果然是一座连魔法都触手可及的地方。站在大学的天台上,我仿佛能听见中世纪学者的低语,他们在这里探讨哲学、科学与神学,为葡萄牙的航海时代奠定了思想的基石。

穿着传统黑色斗篷的学生 ©brazzo/Getty Images Plus

从这所大学里走出了多位葡萄牙总统,也走出了葡萄牙的诗魂路易斯·德·卡蒙斯(Luís de Camões),我们熟知的:“路止于此,海始于斯”。就出自他的笔下。就连国人熟知的,明万历年间的传道士利玛窦(Matteo Ricci)也是从这所大学毕业的,虽然他是位意大利人。

葡萄牙诗魂路易斯·德·卡蒙斯

最震撼的当然是若昂五世图书馆(Biblioteca Joanina)。这座图书馆建于18世纪初,被誉为“世界上最美的图书馆”之一。进入图书馆前,工作人员会再三提醒大家保持安静,仿佛连呼吸声都会打破这里的宁静。推开厚重的木门,我立刻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。三层楼高的书架,一直延伸到天花板,上面摆满了上万册古老的书籍,泛黄的书页散发着淡淡的墨香。巴洛克风格的雕花木饰、镀金装饰、天花板上精美的壁画,无一不彰显着昔日葡萄牙黄金时代的辉煌与财富。

若昂五世图书馆

更有趣的是传说中“夜班守书的蝙蝠”。据说,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藏书不受虫害侵扰,图书馆里甚至住着一群蝙蝠,它们在夜间飞出捕食昆虫。我忍不住想象,那些夜晚,蝙蝠与书香共舞的画面,是否也藏着科英布拉的某种神秘气质?这真是将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典范。

圣米格尔礼拜堂

从图书馆出来,我沿着小径走向皇家宫殿和圣米格尔礼拜堂。礼拜堂内部的彩绘瓷砖和雕花木质祭坛令人叹为观止,那种精美细致的工艺,足以让你驻足良久,细细品味。而大学最标志性的大学塔(Torre da Universidade),是科英布拉的象征。

科英布拉大学

爬上塔顶,整个科英布拉城尽收眼底:红瓦白墙的屋顶层层叠叠,蒙德戈河像一条蓝色的丝带蜿蜒穿过,远处是绵延起伏的山峦。那一刻,你仿佛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脉搏,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浮,却始终保持着它的尊严与活力。

科英布拉大学文学院

科英布拉的魅力远不止大学。漫步在蜿蜒曲折的石板路上,你会发现这座城市每个角落都藏着惊喜。我特别喜欢寻找那些被岁月磨砺得光滑发亮的阿祖勒霍瓷砖(Azulejos)。葡萄牙的瓷砖艺术独树一帜,科英布拉的瓷砖更是别具风格,蓝白相间,图案精美,讲述着一个个历史故事,或者描绘着田园风光。它们镶嵌在建筑外墙、教堂内部,甚至是普通民居的入口处,为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。每每看到这些瓷砖,我都会放慢脚步,用手指轻抚着那冰凉的表面,想象着百年前的工匠是如何一笔一画地勾勒出这些图案,又是如何将它们精心烧制而成。

圣十字修道院的阿祖勒霍瓷砖

穿过几条小巷,我来到了圣十字修道院(Mosteiro de Santa Cruz)。这座修道院藏着葡萄牙的源点,更埋葬着葡萄牙王国的第一位国王——阿方索一世和他的儿子桑乔一世。修道院的建筑风格融合了罗马式和曼努埃尔式(Manueline),尤其是那扇精雕细琢的大门,繁复的雕刻如同蕾丝一般精美。

圣十字修道院
圣十字修道院内部

步入修道院内部,宏伟的教堂、宁静的回廊,以及那些精美的壁画和雕塑,都让人心生敬畏。站在阿方索一世的陵墓前,我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。这位国王,在葡萄牙建国的初期立下了赫赫战功,为这个国家奠定了基石。他的故事,就像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,在这里徐徐展开。我常常想,旅行的意义,不就是在于这些与历史人物的“隔空对话”吗?

圣十字修道院祭坛
阿方索一世陵墓
桑乔一世陵墓

我坐在修道院的庭院里,喝着一杯当地的espresso,耳边是远处传来的法多(Fado)音乐。这是一种葡萄牙特有的音乐,忧郁而深情,据说科英布拉的法多比里斯本的更加内敛,更像是一种对生活的哲思。我闭上眼睛,感受音符与微风交织,仿佛时间在此刻停滞。

圣十字修道院内庭

科英布拉的故事,绕不开那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悲剧——佩德罗一世( Dom Pedro)与伊内斯·德·卡斯特罗(Inês de Castro)。这段故事,即使过去几个世纪,依然让人扼腕叹息。它发生在科英布拉,也深深烙印在科英布拉的每一寸土地上。

佩德罗与伊内斯

佩德罗王子爱上了他的西班牙侍女伊内斯,尽管他已有婚约。他们的爱情如盛开的玫瑰,美丽却刺痛王室。国王阿方索四世强烈反对,为了王国的稳定,残忍地将她放逐到科英布拉的圣克拉拉修道院(Mosteiro de Santa Clara-a-Velha)。佩德罗却誓死不渝,秘密迎娶伊内斯,诞下子嗣。然而,命运的利刃无情,1355年,伊内斯被刺杀于科英布拉,鲜血染红了爱的誓言。痛失挚爱的佩德罗誓言复仇,起兵反抗父亲。1357年登基后,他将凶手绳之以法,加冕之日演尽旷世悲情:掘墓开棺,为腐躯披戴后冠,强令群臣亲吻亡妻之手——生难同衾,死必同尊。

1361年伊内斯加冕(Pierre-Charles Comte的油画)

他还下令在阿尔科巴萨修道院(Alcobaça Monastery)建造了两座精美的石棺,一座安放自己,一座安放伊内斯,两座石棺面对面放置,铭刻着“直到世界尽头”的誓言,为的是末日审判时,二人若复活站立,第一个看到的人是彼此……据说佩德罗至死未再婚。这段旷世绝恋,穿越六个世纪,依然在葡萄牙的星空下低语,诉说爱与牺牲的永恒。

阿尔科巴萨修道院里两人的石棺

这段故事,是葡萄牙历史上最著名的爱情悲剧之一。这个传说也成为了文学家,艺术家们的创作主题,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卡蒙斯的长篇史诗《卢济塔尼亚人之歌》(Os Lusíadas)中的片段,和葡萄牙语第一部经典悲剧安东尼奥.费雷拉(António Ferreira)的戏剧《卡斯特罗》(Castro)。

安东尼奥.费雷拉的《卡斯特罗》

虽然伊内斯的遇害地在科英布拉郊外的泪滴庄园(Quinta das Lágrimas),但整个科英布拉都弥漫着这段爱情故事的哀愁与浪漫。泪滴庄园现在被改造成一家五星级酒店。我这次也特地驾车前往,去寻找那片传说中伊内斯被杀害后泪水汇聚而成的泉水。泉水清澈见底,周围绿树环绕,一片静谧。站在泉水旁,闭上眼睛,我仿佛能听到伊内斯临死前的哀嚎,以及佩德罗撕心裂肺的哭泣。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悲伤,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。也突然明白科英布拉人为何说:“历史不是过去,而是不断复活的潮汐”。

泪滴庄园

科英布拉的美食,就像这座城市本身一样,朴实而有味道。我尤其钟爱当地的几道特色菜。炒鳕鱼丝(Bacalhau à Brás)是必尝的,鳕鱼丝、炸土豆丝、鸡蛋和洋葱的完美融合,简单却美味。甜点的朝圣地在费雷拉·博尔赫斯街。百年老店Pastelaria Briosa的橱窗里,传统修道院甜点(Doces conventuais)堆成金色小山。咬开一颗“天堂之糕”(Toucinho do céu),蛋黄与杏仁的暖流涌入口腔,方糖筑成的甜蜜堡垒瞬间攻陷味蕾。午后,来一杯浓郁的樱桃酒(Ginjinha),配上科英布拉特有的圣克拉拉糕点(Pastel de Santa Clara)或滕图加尔糕点(Pastel de Tentúgal),每一口都充满了惊喜。

炒鳕鱼丝

这种有历史、有故事、有美事的旅行,才是我真正热爱并追求的。它不仅仅是走马观花,更是一种情感上的连接和思想上的升华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